您好,欢迎来到兰州城市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安宁东路572号
电话:
手机:
E-mail:
网站:http://dxxy.lzcu.edu.cn/
(2016-2020年)
一、基本情况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在物理学一级学科下建有“纳米材料计算模拟与应用”校级重点学科方向和“固体材料辐照效应与表面改性”校级扶持学科方向;学院还建有“信息传输与通信安全”校级重点应用学科方向。
物理学一级学科有教学科研人员15人,其中有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4人,教授4,副教授8人,博士11人。该学科形成了以郑小平、张天云等为代表的纳米材料计算模拟与应用研究团队,形成了以刘子江、张正荣等为代表的固体材料辐照效应与表面改性研究团队,具体开展聚变先进材料辐照效应、纳米级光催化剂、碳基固体润滑纳米薄膜、高压物理和深部地球物理、高电荷态离子与材料表面相互作用等领域的研究工作。近5年,该学科得到了较好的发展,研究成果具有一定影响,共计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在Nano Letters、Acta Materialia、Scientific Reports、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等权威期刊上发表SCI论文42篇、EI论文23篇。承担各级各类研究项目41项,总经费350余万元,人均科研经费23万元。学科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省部级项目15项,甘肃省高校科技进步奖5项,甘肃省委省政府“园丁奖”2项,甘肃青年教师成才奖3项。有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获得“甘肃省优秀专家”称号,1人入选甘肃省领军人才,3人入选甘肃省“陇原青年创新人才扶持计划”。
信息传输与通信安全学科有教学科研人员25人,其中有硕士生导师3人,教授7人,副教授16人,博士8人。形成了以雒向东、张明、丁永军、蓝才会等为代表的信息传输与通信安全研究团队。该学科一直密切结合甘肃省地方经济建设,聚焦重大工程和产业需求,开展面向对象的信息获取、处理、传输、应用的完整信息链的信息技术研究,解决装备智能制造、无人平台、智慧城市、智慧农业等领域发展中所涉及的信息感知、信息编码与传输、信息处理与安全、信息反馈与控制等科学问题与关键技术,坚持理论与技术研究并重,打造以信息传输与通信安全为特色的服务地方经济的优势学科。近5年该团队成员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在权威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8篇、EI论文21篇。承担各级各类研究项目43项,总经费1000余万元,人均科研经费40万元。学科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项目12项,甘肃省高校科技进步奖1项,甘肃省青年教师成才奖2项,1人获得“甘肃省教学名师”称号,1人入选甘肃省“陇原青年创新人才扶持计划”。
二、建设目标
1、总体目标
以队伍建设为核心,科研项目为抓手,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为目标,狠抓学科队伍建设和学科平台建设。通过项目实施,力争在2020年建立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深、相对稳定、具有优良科学素质、较强创新能力、能够持续跟踪学科国内前沿方向的学术团队,并在高级别科研项目立项和科研成果上取得重大突破,科研平台和学科实验室建设得到加强。
2、具体目标
1>各学科引进2-3名年龄在45岁以下且在省内有较大影响的高层次(高级别科研成果获奖)学科方向带头人,引进具有博士学历或博士后出站或高级职称人才3-5名。
2>高级别科研项目立项和经费取得重大突破,建设期内力争获得省部级科研项目15-20项,国家级科研项目4-5项,新增科研经费1500万元。
3>各学科建成校级科研平台,至少有一个学科建成甘肃省高校省级重点实验室,各学科集科研创新、技术支持与服务、人才聚集与培养于一体促进甘肃省创新体系建设。
4>加强国际合作和国际交流,积极创造条件,支持并保障成员赴国外进修、交流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或与国内外有关院校或科研机构开展相关领域的合作研究。利用学术交流、项目评估,兼职教授等方式,扩大与国内外知名专家、大学与科研院所的交往,聘请首席专家指导学科发展,促进科研水平提升。
三、建设内容
1、学科方向
根据学科发展目标,首先进一步整合学院内外资源,凝练学科方向,强化学科优势与特色,加强不同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能力,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通过建设,努力将“纳米材料计算模拟与应用”学科方向打造成为省内优势学科方向,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将“固体材料辐照效应与表面改性”研究方向打造成省内特色学科;将“信息传输与通信安全”学科打造成省高校重点学科。其次,大力提升申报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能力,继续做好省部级项目以及其他各类项目的申报工作,不断加强对外合作交流,逐步提升学科研究水平,增强培养人才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2、师资队伍
坚持“引进、培养、聘请”并举,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引进学科带头人、紧缺人才的速度,培养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各学科建立富有朝气、创新和团队意识、职称和学缘结构合理的学术和导师队伍。
1>重视青年教师和学术梯队的培养,形成3个核心科研团队,通过项目培育,校内外团队组建、资金支持等方式,使学科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的研究中有所突破。
2>积极拓展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之间的合作交流,通过学术访问、短期进修、合作研究、定向培养等方式,提高学科队伍中具有海外留学经历和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同时聘请一定数量的合作单位专家参与到本学科的建设中来,培养教师的国际视野,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到2020年,各学科在岗教学科研人员达到45人左右,其中7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高级职称教师比例达到65%以上。
3、人才培养
1>不断探索和改进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各专业建设要突出因材施教,强化个性发展,以科学研究为依托,打造培养高素质本科人才的品牌专业,充分发挥教师教育优势,为地方经济建设发展培养合格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2>根据专业硕士学位特点,结合社会、学校、专业发展的需要初步制定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实施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为主,重视发挥校外导师的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进一步深化合作办学,强化同国内有关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力度,强化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加大对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访学研究、短期交流、参加学术会议的资助,逐步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视野。
4、科学研究
1>为各研究方向配备国内知名专家作为特聘教授,紧密围绕学术带头人、特聘教授开展团队建设,积极引进高水平青年博士充实科研队伍,充分发挥学科方向带头人与特聘教授的科研引领作用。为鼓励教师多出高质量的成果,制定科学研究和成果奖励办法,建立团队和团队成员考核机制,形成以目标成果为导向的流动机制。
2>通过凝练学科研究方向、整合学科团队研究力量,提高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科研项目等科研任务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取得一批重要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力的标志性研究成果,SCI等高水平论文和被引次数实现稳步增长。以申报高级别项目为纽带,跨学科整合高水平研究力量,积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持续增加省部级及其他各级各类项目立项数量。
各学科建设期间力争发表ESI高被引论文2篇,SCI论文10篇,力争获省科技进步奖1项,省高校科技进步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项目5项。
5、学术交流
进一步注重学术交流与合作,先后与四川大学、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兰州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建立合作关系,同时与华东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兰州交通大学建立了深层次的合作关系。学科团队主要成员聘请兼职校外博士或硕士生导师。团队成员在相关科研项目和学科建设的支持下积极参加国际、国内高水平学术会议,进一步开拓研究视野。学科建设期间,各学科方向需主办或承办1-2次国内会议;邀请国内外本领域知名专家来校讲学,每年8-10人次;支持本学科骨干教师赴国内外知名院校、科研机构进行为期5-12个月的研修,每年5-6人次;支持各学科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每年5-10人次。
6、支撑条件
1>计算条件:目前学院拥有深腾1800并行计算机及能进行大量数据处理和简单计算的高性能微机50台,为学科团队进行大量的数据处理和数值分析提供了保障。此外学科团队还与甘肃省超级计算中心和天津市天河计算机技术有限公司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建立了合作关系,两个计算中心的硬件平台和系统软硬件技术服务,可以满足学科团队的大规模计算、测试等科研需求。
2>人力资源:学科所在的院系对各学科建设工作必须支持,在科研人员配置和工作环境方面必须充分的保证,为高质量完成该学科建设提供保障。
3>文献检索: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的信息检索系统以及中国科学院情报研究所和兰州大学信息检索中心的信息检索系统,为文献调研和追踪最新研究进展提供帮助,有助于本学科研究的顺利进行。
四、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成立各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和学术委员会。学科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顶层设计、政策制定、以及学科建设项目、学科资源配置等事项的论证。学术委员会由校内外本学科专家组成,负责学科建设方案的咨询和评估、对学科创新团队、创新项目进行评审和考核,并根据学科的性质、特点与发展规律,修定和完善具体的建设思路、目标和任务,提升学科核心竞争力,促使各学科在省内占有一席之地。
2、制度保障
1>建立和完善各学科建设项目动态管理机制。制定学科建设的评估指标体系管理、考核与验收办法。以创新和质量为评价重点,开展学科的综合评价。根据学科建设项目年度自查与检查结果,对目标完成进度和项目建设效益进行评估,对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整改。
2>建立学科组内部激励约束机制。鼓励公平竞争,激发内生动力,强化目标管理,突出建设实效。制定行之有效的奖励办法,加大对高级别项目和论文的奖励力度,不断提升科研实力和学科综合水平。
3、经费保障
以科研项目经费和校级重点学科建设经费为主,多渠道、多途径筹措经费。目前学院各学科有校级重点学科建设经费200万元,各类项目经费余额300万元,共计500万元。同时,学院将积极通过与企业合作办学、校企双方共建实训基地,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扩大学科建设的经费来源。